坚决摒弃涉未成年人“毒流量”
未成年人正处于价值观塑造期,认知能力有限,难以辨别网络中的不良信息,易产生认知偏差或受外界诱惑,从而参与不良内容的制作。
当前社会上出现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,“年少成名”被塑造为成功符号。未成年人极易产生“读书不如当网红”的认知扭曲,部分家长也将家庭教育异化为“投资行为”,在网络上给孩子打造畸形人设,通过晒娃实现“一人养全家”,但忽视了孩子的健康成长。
“未成年网红跳‘擦边’舞”的现象应该引起各方高度警惕。
一些未成年人成了过度成人化的视频主角,跳起了劲歌热舞。根据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,类似的内容可能涉嫌软色情“擦边”,让未成年人模仿过度成人化的舞蹈动作违反社会公德,同时违背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,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。如果视频暴露了未成年人的私密部位,则可能侵犯其隐私权。同时,相关评论区出现的不合适言论,也容易让孩子们成为网络暴力和性骚扰的对象。由于孩子们对隐私保护等层面的认知相对较少,一旦泄露相关个人、学校乃至家庭信息,还可能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,面临人身安全威胁。
在网络内容无远弗届的当下,青少年不可避免会有所接触、受到影响。在此问题上,简单“一禁了之”显然并不现实,如何对其思想和价值观进行有效引导,才是关键所在。
部分平台对儿童软色情“擦边”等内容的审核标准比较模糊,为了追求流量还会倾向于推荐低俗、不良内容来吸引眼球。
平台算法模型过度关注用户停留时长,形成“高点击量—高推荐量”的闭环循环,或导致平台内容生态出现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现象。对于平台来说,未成年网红可能迎合了部分受众的浏览需求,会为平台带来一定流量。但如果这种流量是利用儿童制作软色情、软暴力等“擦边”视频带来的,那它就是一种“毒流量”,应该坚决摒弃。
平台应通过强化内容审核、改善算法推荐机制等方式,进行引导和规制,而不是任其泛滥。平台必须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主动承担更多责任:一方面,持续优化内容甄别和监管机制,尤其要完善算法运行逻辑,提高对软色情“擦边”内容的识别能力;另一方面,针对涉及未成年人的相关内容,要有更严格、更具针对性的把关和推荐机制。
(作者:郑宁,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)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- 08-10 App适老化改造、推广“来电来信免打扰”服务
- 08-10 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
- 08-10 联通联信一体化平台亮相联通合作伙伴大会
- 08-10 河北移动针对承德、保定受灾地区推出八大爱心
- 08-10 吴世忠院士:大模型安全治理的现状与展望
- 08-09 网络安全保险驶入发展快车道
- 08-09 AI赋能新电商 闲鱼全线AI产品已覆盖3000万用户
- 08-09Hongkong/China/USA - Keine Echtnamensregistrierung erforderlich für Servermiete/
- 08-09홍콩/중국/미국 - 서버 임대는 실명 등록이 필요 없음/클라우드 서버 자가 구매
- 08-09 无手机信号也能发短信求援 河北移动免费提供北


阅读排行
推荐教程
- 02-14 提升数据流通安全治理能力 促进数据流通开发利
- 01-21 网络安全市场正面临“红海”困境
- 12-10利用六合彩收码吃码、赚“水钱” 3人获刑受罚
- 12-09陈妍希父亲离世,陈晓没去送别,留在剧组拍戏
- 12-09王思聪卖起现烤牛肉干:现烤牛肉干专营店引关注
- 07-25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上海发布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
- 07-25我国载人登月火箭主发动机试车连续成功
- 02-26温尼伯装修公司
- 02-14 天翼云“息壤”智算平台实现DeepSeek全栈国产化
- 01-02代理充值统计脚本